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大學畢業就夠了! 台南模型製作 台南產品設計


Pasadena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路口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以下所論以設計領域為主)
研究所的目的,在於本科之後的研究機構(維基)。而在台灣,大學畢業生相競爭讀研究所,已是十多年來的趨勢,且已達到泛濫的地步。

學術的精進,有其必要,但,一個國家的學術機構與國家人口屬性比例也要相符。探訪之下,台灣竟有半數左右的大四生準備考研究所。其中有多重的因素影響,多兩年思考未來的工作,不想那麼快出社會,學校老師的鼓勵,父母的期待…等,一堆看似充分的理由。

以台灣設計領域來看,大學部人數已達社會需求的十倍以上(1.),而各校卻還在增開研究所,甚至博士班。然而,學校面臨招生壓力而鼓吹應屆生報考,學生也以為可以多點時間準備為社會所需。殊不知,同一個環境,同一組學術人員,加上同質性高的同學們,又能提昇多少未來的競爭力?

碩士畢業,是多了一張證書,但,在設計能力上能表示什麼?顯然沒有直接的關連。而且,沒有工作經驗的碩士,又能多學什麼為社會所用?三尺之雪,大家都知道這是學術機構長年演進下造成的,關鍵更連及第一線的執教者。鼓勵深造,已是教學者的無奈,也是良知與現實條件下的不得已。

設計研究所,應該是有就業經驗後的選擇,在社會化的心智與歷練後的選擇。如此,學生會有更多元化的方向,不一定是同領域的深究,也不一定要衷於同校所,當然也不一定要在現有台灣教育體制下做決定。可以有更大的面向,全球化的眼界與非傳統學制的學習。



1:畢業人數與人力銀行的需求人數

參考資料:

http://agsmps.pixnet.net/blog/post/113913115-%E7%A0%94%E7%A9%B6%E6%89%80%E6%B1%82%E5%AD%B8%E7%9B%AE%E7%9A%84%E7%82%BA%E4%BD%95%EF%BC%9F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傳產小開的責任 台南產品開發



安南區工業區   圖片來源:google map


老闆二十年前有賺到錢,這公司和老闆都老了,面對當下的大環境,不見得有三十年前的體力,衝勁與創造力去勝任。而這經歷了近半輩子的公司,工廠,事業體又該如何延續。

傳產的接班,一直都有媒體在討論。台南,曾是台灣小加工產業最密集的地方。我司在近年,即親身感受到傳產由盛轉衰的過程。

例1.          某電子業的老闆,帶著豐富的加工經驗,與我司一次次的述說著過去的豐功偉業,想盡辦法請設計參與,用多年前的方式想再次複製成功的可能。這時我司發現,有很多觀念已經很難和前輩溝通了,坐在身旁聽的子女倒是很能理解我司的想法和建議。但,子女卻對超商比較有興趣,而且,已經加盟了,待會兒要去店裡。

例2.          金屬加工廠,二十年前大量的外銷單。小孩都在美國受高等教育,老闆與我司感慨的聊到:小孩的英文很好,但,生意上的小東西卻談不成,要靠老爸的土英語。現在小孩回國了,在公司也不知要做什麼,什麼都做不來,也不想做…。

例3.          澆鑄廠,曾有大量的歐風藝品外銷。現在產業面臨了轉型的問題。我司建議:可以好好培養下一代,尤其兒子正在讀大學,且有空都會到工廠逛逛。老闆說了:唉,我不希望下一代像我們兩老那麼辛苦。這時筆者看著在辦公室的兒子正在逗女職員笑。

例4.          塑膠加工廠,多年來靠出口訂單致富。近期因產業轉型問題而煩惱。小孩正值大四,想轉設計,但,不想投入家裡的事業。老闆還偷偷的訴苦著,不知怎麼和他溝通一個想法:家中成員有承接家族產業的責任。

以上案例,在台南只是冰山一角,比較這兩代人態度,筆者的感想只有一個字的國罵「  」!下一代,過太爽了。

面對傳產衰沒,責任不全在政府,也不在上游公司,是在傳產家族的下一代。傳產不能振興的問題,也不出在大環境的改變,關鍵是在兩代間的代溝。


媒體上有非常多第二代將傳產轉型成功的例子。面對蕭條的傳產,沒有一定公式,也沒有固定的方法,問題在人員的安排與承接:下一代,願不願意接手。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產品不完美,就交給廣告? 台南 產品設計





多年前上班,公司的藝術指導在校定廣告文案時,轉頭對我說:我忽然想到,做產品是這麼有良心的一件事…,你看看這廣告的文案…(純屬玩笑,廣告人別生氣)

8年前買了滑字輩的電腦,因為非常熱,寫信到客服客服回說,請送回檢查(最後回說,沒有問題)。這熱源在新一代電腦中都一直沒有改善(溫度有變低,但,還是熱),現在,再去商場上看這品牌的筆電,上面多了一張精美卻不得已的小標籤:可溫手 …。


現今,生活中產品中可被開發的主要項目,能開發的,大家都在做了,不能的,也想盡辦法改良,改不了的,也只能在行銷廣告上圓滿一番。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人力荒還是人才荒 台南產品設計




兩天前,聽一位南遷的業主講,他很高興,他的公司需要五個人,終於請到了…(找科技人才,花了三四個月)

昨天在汽修廠聽老闆抱怨,現在都請不到人,學徒,三萬元!沒人要…(沒冷氣)

近年來,媒體上不斷討論人才荒與人才外流的問題,然而,現實的問題卻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嚴重。因為不只是人才荒,而是人力荒的問題。

造成這問題的原因眾多,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也不是少數人可以改變,更不是時間到了就會自然不見。其中最明顯的要件:齊頭式的高學歷,家長的疼愛,加上產業環境改變。



分享前陣子徵人的心得:


作品上看得出頗有表現能力的Q設計師,至我司應徵。Q設計師讀完研究了所,當完兵,做過幾分短暫的工作,之後就處於等待的狀況。面談之中Q表示,他不想幫別人做事(意指不進以設計服務為主的公司),他說我司是很有執行能力的公司,建議我們要好好的發展品牌,譬如他學校的xx老師就有自己的品牌…很有名氣。還有他碩士學歷(某私立科大),一般業界會給比較高的薪水…(所以他寧可等待)。談完…,我受教了!人才荒,我也懂了!   (待續)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獎昏頭了 台南工業設計 台南產品開發

圖片來源:http://www.3232118.com.tw/front/bin/home.phtml


前陣子,我司登了104的徵人。在設計的領域裡,學歷部分不會是公司的第一選擇(畢業不代表有想像與執行能力)。在履歷上,大多會附上作品集,或是個人創作網址。

在一份份閱讀中,看到,其中有一份作品集,只放了一張相片。一個髮長過肩的女孩,歡欣拿著獎狀,在有新一代xx大字樣的牆壁,就這樣,這是這位應徵者的作品集(沒有附其他東西)

很確定,這位同學,今年畢業,且沉醉在充滿鼓勵與美麗分數的氛圍裡。台灣學生,得獎現已被學校視為一個必然過程。不管是在學界,業界,對獎項都是持正面評價。獎對個人,作品,或是能力確有加分作用,但,加分,並不代表實有的分數。

業界是最現實不過的環境。比較的條件,遠比學校嚴格。絕大多數的業主只會關心,開發費用多低,賣得好不好,沒有人在問有沒有得獎。好比汽車的獎項多半是用做廣告,與行銷數量並沒有直接關連。再者,比賽是集合了眾多評審的個人主觀意見而成的。

設計學生面對職場,想必會有理念與夢想的犧牲,折衷與遷就也在所難免。如同產品的發展過程,是在整合溝通下完成,相對的也可說是在相互妥協中取得的共識。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製造業與設計共生 工業設計 台南




在台灣,設計單位適用於小而美,小而精的規模運作。約10人左右的人力 (此部分與歐美觀點有異)。主要是因為台灣企業體仍屬中小企業,小團隊間的合作較合適。如在工業區內,模具公司,表面處理,塗裝,包裝…等,都是獨立的公司,且皆屬中小企業。

傳產與設計關係的活絡,可同時提升設計需求與傳產能量。中小企業間的合作,在台灣非常緊密。聯合起來,可比美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且在大環境景氣低落時,自身的靈活度高,可獨善其身。設計公司即在這產業鏈的運行中,不管是在總體運作,或是面對個別的傳產,都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

設計,並不能讓已攤倒的產業翻身,但,設計一定可以幫平庸的製造業加分。尤其是在產品秤斤論兩的計價方式下。增加產品價值與提升產品高度,一直都是設計師積極將製造業拉離追求高數量,低毛利的途徑。


設計公司與製造業在台灣是培養設計人員後端能力最重要的資源。製造業提供足夠的養分,經費,灌溉設計人才。相對的,設計師也會回饋充足的創意與多元產品面相予與製造商。良性的互動下,才會有良好且合乎預期市場的產品產生。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設計,校園裡,校園外 台南 工業設計



2011 倫敦 100%設計展


近來,公司應徵新人,發現,台灣設計人員的體質差異。在104系統裡,可注意到,這一年設計科系的應屆生找工作的比例,比起三四年前來得低。



問題不外是:設計不是高報酬的工作。台灣的設計畢業生,數量已超過業界所需數十倍。再者,設計生,能力也多不符業界期待。

設計生如何做,在畢業後才能順利成為設計師呢?在資訊與多媒體發達的時代,要學會設計(科目)並不是件難事,不管是讀大學或是到坊間的設計補習班都可。但,在學得設計概念與技術之後,設計路卻也不見得順遂。
圖片:http://lavieblog.pixnet.net/blog/post


倫敦大學 金史密斯學院 校園


圍牆內,教室裡,有眾多學者與專人指導,學生可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大量己歸納的知識。加上學校設備,學員可以順利實現個人的設計想像。但,安逸下,卻造成多數的學生缺少對外,對大環境探索與深究的好奇心。

2012/4 香港展



畢業後,往往會把學習的模式帶到業界。如:發想的時間是以「月」來計算(賠本)。機構運用與功能往往停留在「展覽」或是「比賽」的程度(乏量產概念)。且,有才華的設計生更容易發現上述問題(1)





學校與就業的過渡,制度上倒有不少應付的作法,如:見實,實習。但,制度內,卻無法養成專才的能量(時間太短)


個人的興趣與自我學習才是關鍵。學生必需能自我養成,超過學校所給,為自己的未來尋找與預定。



設計的後端,來自於實務。從陌生到熟悉過程中一定有不為人知的辛苦。這部分不是在課桌椅上可以得到的,更不是學校可提供或是引介的。希望設計生能提早走出牆外,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尋找資源。探索與學習,進而建立具有個人特質的實戰能力,以備未來就業所需。


格林威治大學


設計學校常見3d 印表機




1:有才華的為公司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