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進修還是就業

進修還是就業


大二,大三,就有職業水準了。曾經與一位藝術工作者,阿曼,聊到大學生的程度問題。我問道:你覺得經紀藝廊找學生簽約可行嗎?阿曼回答:可以,大概在大二,三程度的作品就夠開展。也可以知道這學生適不適合走這一行了。




http://www.odiist.com/#!《進修還是就業》/c1e1p/5677a2fb0cf203da56e6a303

嘉義 台南 高雄 模型製作 專題模型 學生模型   工業設計 產品開發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了解同儕在做什麼

了解同儕在做什麼


我的研究所的指導老師是留日的,非常嚴格,連標點符號都要求…。曾在職場上聽到阿傅不斷炫耀他的學習過程是何等紥實,功力深厚之類的。當時筆者很驚訝,論文格式(包括標點),不是大二就開始訓練的東西嗎?怎麼研究所才在教。阿傅都工作多年了還以為論文的寫作是了不起且珍貴的訓練,那他在大學都在做什麼?




http://www.odiist.com/#!《了解同儕在做什麼》/c1e1p/5677a2e00cf2ee60dd70f60c

嘉義 台南 高雄 模型製作 專題模型 學生模型   工業設計 產品開發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學歷僅供參考

學歷僅供參考


我讀那麼高,現在還不是只有這樣。在公司曾聽曉君對自己人生如此抱怨過,這種有志難伸的想法也不少人有。曉君畢業於某國立科大,職場上卻一直不滿意,總覺職位不夠好,職等不夠高,後來發現他的另一半對人生也有相同的埋怨。




http://www.odiist.com/#!《學歷僅供參考》/c1e1p/5677a29d0cf28854b38e24a2

台南 模型製作 專題模型 學生模型   工業設計 產品開發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傳統産業的設計力》

《傳統産業的設計力》
July 27, 2015
Jing


傳統產業的設計 〈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傳統產業注入設計力
傳統產業的轉型,一直是台灣代工廠面臨最困難的抉擇。削價時代競爭已過,台灣產業降不到低於勞動力大國的價格,且加上接班的下一代對傳產興趣不高。若傳產繼續停滯不前,只會讓自己走到凋零的冏境。


製造業的基礎,在於代工實力、工法串連。但,在台灣代工沒落的時代,此產業早已不是守株即有兔肉的環境。台灣有愈來愈多的代工廠掙著轉型為開發商,或是主動出擊開發新產品,為新產品代工,甚至進而遙擬著品牌計畫。

設計與產業的關係,攸關著開發能力的高低。傳產的轉型,關鍵也在於設計力的投入與整合。設計力的投入,在多數人的認知裡,常是設計人員的增加。實則不然,設計的投入,重點會是在團隊的養成環境以及如何維持。


傳產與設計公司的契作
設計環境,是培養永續設計生命的主要源頭與養份,所以一般設計公司,會以多樣化的案源,保持設計師豐富的創意與想像。然而,一般傳產製造單位的設計部門則難有此範疇。

台灣傳統的製造業不比國外的家電大廠,無論規模、資金、公司結構都不適於相提並論,就算傳產公司在內部增設了設計部門,設計師們本身熟悉公司產品的狀況及計畫,可以減少溝通時間。但因為只能操作單一品項的產品,每天進行著重複性高的工作,將會逐漸消磨其設計師的能量與創意,不僅最後致使產品沒有更好的創新或突破性的發展,設計師也會面臨被新人汰換的命運。因此,面對製造業相對單一的設計,外部的設計公司便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上述可見,傳產的本身條件增設設計部門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而多數設計師也需要更靈活的工作性質,因此設計公司與製造端的相互刺激與激盪,是讓製造業源源不絕創造新產品的重要途徑,讓台灣的傳產因設計而被重新活化,也為台灣的工業設計公司擁有茁壯發展的空間。



〈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設計如何比價

設計如何比價  〈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阿欲得了性病,醫師診斷需要手術切除病灶。他非常緊張,若全部切掉,那他的未來怎麼辦。於是他尋找了密醫,把西醫的診斷和密醫討論了一下。密醫很氣憤地說:「我最瞧不起西醫了,動不動就要開刀!什麼都割掉。這一瓶藥帶回去,一天抹三次,放心,三天後有病的地方就會掉下來。」

無論找誰,病灶都能移除,但品質和後續影響呢?


當設計成為熱門學科後,設計公司的數目與專業度並沒有提高(原因是產業外移),反而是個人工作室與模型社的數量增加。於是,設計公司面臨的是價格與品質的競爭。所以,坊間的設計公司為降低成本,多選用應屆生或是採外包制。

產品設計,不像建築或室內設計是門需認證的領域。所以,一個點子,除了委託設計師將之產出,製圖人員、設計科系學生,甚至是有補習過軟體課程的人其實都可以完成,但就只是「完成」。




因價格驅使,在台灣一直有專業混淆、削弱專業的現象。工業設計、產品開發,以為是製圖;視覺傳達設計,以為是美工;攝影,也被認為是會拍照而已。這些被混淆降低的專業領域,而只是有程度上的差異。可怕的是,在這片土地上,重視的人不多,能分辨人的也相對少數。


在這混亂的設計市場中,既然沒有一定標準,那設計如何比價,該如何選擇?答案是充分的溝通。找到適合的設計公司,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雖然需求因人而異,但所有的設計案都需要相對成本的付出。若拿專職的設計公司與模型社相較,同樣都可以產出一件商品,但其設計的背景與過程卻是大相逕庭,背後的顯性與隱性成本,絕對攸關著成果的質與量,而這些都會反映在價格上,最後就看消費端的衡量與選擇。

業主一旦找到了契合的,便不願經常更換設計公司,以利溝通及順利進行案子。當彼此將案子建立在互惠互利的條件下,要比較的不是更低價,是更好的設計品質。




設計如何比價  〈新器象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設計師的堅持

設計師的堅持〈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本文源自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官網  www.odiist.com



想像業主的想像
在底片時代的攝影學中,會被教到「預視能力」(previsualization)。美國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認為一個攝影者在按下快門之前,就應該能夠預見作品完成後的效果,而當這個論點站在設計的立場來看,倒也貼切。設計端通常會面臨到揣測業主想法的情況,這多了一層想像的門檻。換句話說,設計師要「想像出業主的想像」,也就是把業主的描述實現出來。這描述可能是文字、語言,或是參考圖片,無論哪種都會是抽象組合,但,設計師卻得將無形化作有形。

                                                                  〈Ansel Adams ‧ http://www.anseladams.com/〉

設計師的訓練,雖是多方資源的整合,而業主的需求通常則是單一製造廠的最大化。舉例來說,由塑膠相關廠所委託的案件,設計師最好是選用單一材料:塑膠。金屬廠亦然。如此可看出設計師與業主兩者間在設計理念與實現上的異端性。

設計,是一個有夢、築夢、共同圓夢的工作。但,在以接單服務為主環境下,設計師的理想與堅持該怎麼維持下去?不同的屬性有不同的做法。以我司的案例而言,我們通常會在提案的時候,多提幾款。其中包括:一、業主理想中的產品,二、設計師理想中的產品,還有,三、根據業主的想像,我司給的修改建議。以上做法,通常都會得到不錯的反應。也同時會刺激業主多一些思考,甚至常有業主提出,想要多做一款的決定。

執行力才是關鍵
設計師的想像世界,並非是純藝術。藝術可以由個人意志發展,但設計畢竟是個整合資訊的服務業,並為多數者開發。雖然設計師堅持的立意大多是良善的,但若因單方堅持,而使案子窒礙難行,則會削弱設計與產業間的溝通與連結力。理念或方向並不能成為產品構成的唯一條件,執行能力才是設計師賦予產品生命與市場產品力的關鍵。

設計師的堅持,如何能夠於設計師與業主的雙方想像之間,考量美感、功能及成本等因素,取得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整合兩者想法,雖然要聽進彼此的想法,多方考量並納入其決策中,有時並非如此容易,但卻是創造雙贏互惠的的重要橋樑。



〈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設計師的逆向學習

設計師的逆向學習 〈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 - 台南 工業設計 台南 產品設計 台南 模型製作 台南 專題模型 〉

※本文源自新器象創意有限公司官網  www.odiist.com


灣產品開發的發展,長期來已有了「設計與製造對立」的狀況。而這情形,問題多在設計端。記得一位業主曾很有禮貌地談到:這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設計專業從何而來?問題發生時,資方怪勞方、勞方怪學校、學校怪政策‧‧‧。大學的角色用意是在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而與業界的銜接學習,則只是輔助性質(因業界領域過廣)。 





















工作有其技術層面的需求,因此業主傾向應徵有經驗者,這衍生的問題是:造成市場上大量的應屆失業生。學校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讓學習者真正了解未來的工作條件,自發性地學習,才是踏入職場的預習課程。若一味採鼓勵式的教育方式,則難以培育出優秀的學生。

學校不會是提供學習技術的唯一環境,但學生要有能力預想未來所需。關於技術,最好的學習機會是在業界,而非依賴校園。不過,這對多數學生來說卻是知易行難。

工業設計,並非在尋找天才,亦不是尋求投機。這是一個無邊界的範圍,因為每一個領域都有學不完的經驗值。對設計師來說,永遠都是學習。從最小的範圍開始,漸大至觸類旁通,增強個人對不同領域的認知與建立無止盡的資料庫。

建議準設計師,可運用知識與連外的關係,深耕在能發揮自身長處的領域,提早接觸,甚至可趁還在學生時期間,串起產學間的連繫並分辨其中差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自己提早了解產業內容,未來進入職場時也可節省不少摸索與碰壁的時間。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設計師的謙卑


無我  篆刻 2001

剛完成一件關於功能手電筒的案子。
由於案子的難易度頗適合年輕設計師發想,於是,我司很放心的交由設計構思。很快的,圖面一張一張,眼看著不對勁,整個風格,和業主原有屬性,已大大違和。立即暫停,和設計溝通。不知是設計師畫得失心瘋還是個人自信過頭,回了筆者:我覺得很好看啊,美,見仁見智。

是不長眼,還是涉世未深,好好的和設計溝通觀念,業主的屬性,現有市場及所需的產品方向。但,設計師還是很想將他的偉大理念強迫中獎。當下,做了一個賠錢的決定,好,把你認為最好的做一兩件出來。接下來,再做一件符合雙方討論出來的意像。最後,由業主決定。




這種決定最現實,也是最快定案的做法。果不其然,業主挑選了最後一件作品,而且,笑了笑之前設計師很滿意的造型(當時幾家代工廠負責人一起討論此案)

最後,當產品打樣出來,年輕設計說了:最後畫的真的比較有商品的感覺。

這故事我司從幾個方向解釋:
1.    業主並非設計與美學背景。所以存在著非專業領導專業的問題,而且,筆者與他們相處久,美感也相對平均了。
2.    業主們二三十年來生產過,經手過的產品開發,遠超過一位年輕設計師所接觸的量,且在市場區隔的領域裡,相信業主比設計師更了解產品動向。甚至可說,這方向的美感經驗,也會隨時間的培養,與日俱增,即使業主都不是設計背景。且不太能用設計語言說出,他覺得不好的東西,那裡出了問題。
3.    設計師自信,個人如燈泡發亮的靈感,忽略了造型的韻釀與成熟,或是換個角度想。


台灣的設計產業因接案在設計美感上,的確面臨非專業決定專業的問題。但以市場與經濟角度來綜合評價的話,開發就不是單純的設計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