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改造人、後人類和智慧輔助科技-上






























一次,我在台北等捷運,我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走過去。她的頭髮很漂亮,我忍不住再看一眼。我就是這麼注意到她左腿的。光裸在外的腿與它右邊的夥伴完全不同。是一種我認不得的黑色、泛著金屬光澤的材料。

真希望我沒有盯著它看,但是天啊我就是在盯著它看。那自然流暢的動作讓我感到驚訝,因為,如果我沒回頭看她的頭髮,我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瞧,是她的頭髮吸引了我的目光,而不是她的人造腿。)而我發現人們確實根本沒有「看到」。然後,我想到了那個聽損女孩,因為植入人工電子耳,被欺負她的人叫科學怪人。


在捷運上,我回憶起戴隱形眼鏡也被歸類為一種改造人的理論。我的教授,七十多歲的老紳士,戴著心臟節律器和一副眼鏡,支持這個論點。(他自認是一種舊型的改造人,並且確信我們這些年輕小伙子能活得夠久,成為更先進的改造人。)


醫療輔助設備專為殘疾人士設計,幫助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然而,我們將使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堅固的材料,打造功能優於「正常人」的手臂和腿。我們盡可能把義肢做得逼真,好躲避異樣的眼光。這些輔助工具總因其笨拙和人造感而備受注目。無論是外觀還是功能,它都不會像你的身體長出來的那樣自然。由於優先考慮的是改善功能、便利性和舒適性,設計師會把外觀擺到最後。(再者,客製醫療輔具可不便宜,實在沒有多餘的經費。)


然而,一些設計師反其道而行,把輔具設計的像機器而非生物體。托科幻創作的福,生化人和人形機器人成為一個很酷的吸引力。眼鏡用來矯正視力和保護眼睛。但更多時候,這是一種時尚。即使視力正常的人也會配戴。那麼,人工電子耳是否也有可能成為時髦的配件?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開發 流程 台南 台灣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工藝與藝術



我們說工藝和設計是種應用藝術。我們談到了藝術和設計的模糊界定。設計師這個稱呼更加難以界定,我們開始使用與定義是相對近代的事。由於設計一詞涵蓋的範圍如此廣泛,「設計師」一詞可以包含很多領域。而工匠則是一個更具歷史意義的概念。問題來了。什麼是工藝? 它與藝術有什麼不同?

功能性與觀賞性

討論依舊圍繞在作品的功能與創作者。過去的藝術為神與王公貴族而做。繪畫和雕塑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以藝術的不朽與永恆價值,紀錄已經消逝的偉大存在。無關乎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抒發與創意表現,在這裡,藝術只是形式,作為彰顯和裝飾。

當時,這些雕像和肖像的製作者不被視為藝術家,而是工匠。他們掌握了我們今天視為藝術創作的技巧,但他們的勞動比起創作,又少了創作者本身的創意。人們欣賞的是他們的雕塑或繪畫技術,而不是他們的藝術才華。又或者說,人們並不期待創作者表現如何獨特的技法,只求賞心悅目、維妙維肖。
 
創作還是製造

在機械與工業時代前,從事製造的職業人員稱為工匠。這些工匠由工坊主人或工會管理。這時還尚未有所謂藝術家這樣明確的角色界定。製作大量複製、功能取向產品的工匠,也需要專業的工法與技巧,但其中「藝」的成份不高。就像鞣皮與裁縫、紡紗與刺繡,雖說都不算是藝術,但工匠所需的技術與對美感的需求也在工匠間產生分野。創造性需求較高的技藝,與藝術的距離又更進一步。

無論是功能性還是觀賞性,儘管雙方的技術不應有高低優劣之分,其價值也仍受藝術性的影響。然而,創意不受技術與藝術高低侷限。雕刻師的創意從線條與圖樣中琢磨,而鐵匠的創意從材料與工法中鍛造。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當工成為藝



在機械化、自動化與機器智慧化的發展下,製造、裝配與輸送都能夠仰賴機器。人工之所以保有其價值與目的,是發揮機器尚未能夠達到的技術。又或者,是保存過去的、被機器取代、技術與材料都不再被視為必需的製造文化。


工的純熟凝鍊至極致,成為藝。工藝精神不僅僅在於完美精準的技術,更是對產品品質的追求。這些專業技術不光是熟能生巧,更隨著行使技術的人演進。精熟這些技術的人被賦予工匠、師傅、職人的稱號。工匠的技術與經驗左右產品,他們從單純的勞動執行者,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創作者。


就像壽司師傅捏出重量大小分毫不差的壽司,專業,體現的不只是機器一般的精準,更是機器無法取代的細膩。也許可以以科學、量化的方法完美控制產品的品質,但對於製造的堅持,對於技術的磨練與創新,使工匠的精神多了一種藝術家的執著。


工藝的未來

這些技術複雜的專業,正面臨斷裂與消失。工藝尷尬地介於無用的技術與需要保存的凋亡的文化。難道,工藝依舊躲不開被收藏於博物館櫥窗後的命運,最終失去其作為「工」的價值?


民族、歷史與文化上的差異而產生的製造技術,為工藝染上人文的氣息。這些技術的實用性質隨這科技發展降低,但其文化傳承意義改變原先單純製造的地位。過去的勞動行為,在今天成為特殊體驗,而技術操作成為展示演出。透過設計,設計師試圖重新讓古老的工藝,製造產業與產品,重回市場,賦予新價值。

當然,新的製造方式也帶來新的工藝。機器製造的產物,因其精密的計算、設計與技術,創造出機械特有的精造。如今,人的勞動與智慧的價值備受挑戰。機器與人的合作,能否使工藝,或說人類,保有其在製造產業鏈中的一席之地?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技術的專業




在學歷變得廉價,知識資訊爆炸,高等教育普及的時代,擁有技術比擁有知識更有價值。但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專業?


證照是不透明的瓶子,貼著好看的標籤,告訴人們瓶子裡有什麼好東西。而當蓋子打開,真相跟著無所遁形。裝著一瓶好酒、一只空瓶還是毒藥,取決於學習者自身也取決於教育者。


學校降低入學和畢業的門檻,即使學生根本沒有能力達到目標。教師讓這些未來的技術人員輕鬆通過技術考試和實習,好讓家長們別來質問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被當掉。學校成為一家工廠,生產蓋上「專業人士」的章、品質差的技術人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們認為學理知識和技能是專業的,卻同時認為可以如此毫不費力地被習得。


也許你不會因為不專業的廚師在菜中加錯調味料而沒命。但如果被不專業的護理師分到錯誤的藥物,或搭上一台被不專業的技師維修的飛機,那可就難說了。幸運的是,長遠來看,除了設計師本身、設計產業、相關的製造業和市場之外,不專業的設計師不會害死誰吧


對設計師而言,知識涵養與技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知識不是單純的資訊,而是整合、內化與發想。將資訊吸收、轉化並創造出自己的設計能量。技能的養成需要時間與經驗,沒有捷徑,只能紮實的累積。


技術難以速成,但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短期學程與工作坊壓縮了技術的傳授與接收,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學習某些特定技能。然而,學習與習得的落差,使技術的品質參差不齊。




https://www.odiist.com/single-post/2018/11/23/Skills-of-The-Professional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為少數設計



「為誰設計?」我們問。「為所有人設計。」多麼宏大的答案。


這個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世界,充滿了差異,我們如何能夠為所有人設計?辦得到的話,我們何必要致力於產品定位或尋找目標消費者。通過統計數據,研究大多數人的行為和習慣,可以開發利基市場,以滿足少數的需求。但是,我們怎麼可能創造一個能滿足所有人的設計?


通用設計,廣義來說是包含環境、產品等所有設計相關的領域,必須盡其所能地將所有潛在使用者納入考量進行設計。其中自然包括產品設計。在此,少數指的是與平均人類有生理差異的族群,幼兒、長者、身障等。別把群體的差異性視為「額外」要求,而是本來就該獲得滿足的「基本」需求。


左撇子有使用剪刀的權利,那麼勢必要設計左撇子用的剪刀。但,與其特別為左撇子設計左手專用剪刀,還不如一開始就把剪刀設計得兩手都能使用。確實,設計強調以多樣性來滿足需求差異。然而,與其把少數的族群視為小眾市場,何不把他們當作大群體的一部份?


自動折疊式電動車專為行動不便、肌肉無力的老年人設計,但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方便。掌上型削皮器是為患有關節炎,帕金森氏症或手部受傷的患者設計的,但其設計太方便了,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和喜愛。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設計也許不那麼必要,但事實證明,為有少數需求差異的人設計實際上使大多數人受益。


儘管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少數的特殊需求,畢竟還是有少數中的少數,但當我們將少數的需求擺在前時,能更全面的考量。這些差異也許微小,但,這些細節、同理與智慧正是設計的本質:為使用者、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創造。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從好點子到市場—產品開發需要什麼


對設計師或發明家而言,人們不是缺少發現,而是缺少改變的動力與能力。一般人當然也有對生活的發現與感受。你會覺得某把剪刀總不大稱手,或某張椅子坐起來就是彆扭,但你不會想要去改良剪刀或發明更舒服的椅子。當然,當人有了需求,人人都可以是發明家。(隔壁家爺爺都會把藤椅綁在腳踏車後載孫子了。還有安全帶呢!)然而,專業與業餘的差別決定了,一個好點子可以僅給個人帶來方便,還是可以改變世界。


感到不便與不足而產生需要與想要。產品開發、改良設計、發明都是從概念、想法與構想開始的。設計師,除了敏銳的觀察市場趨勢,發揮創意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更需要商品化的製造知識經驗。


新產品的開發流程與發明不同。發明的階段還不需要考慮量產或製造,只需要確定發明能正常運作。但這個階段的原型通常由手工製作,沒有計算過製造需要的工法、材料整合或製造流程。


設計之初,業主提出概念或初步的設計,並從各方面去分析。有時,看似合理但在製造上無法實現的設計,但與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合作,能少走許多冤枉路。由機械工程師和外觀設計師正確判斷可行性,再製作實驗模型進行功能測試。也許設計師看起來只要為產品的外觀與功能負責,但實際上,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早已為製造端設想。如何設計才能方便模具脫模,減少模具的加工成本,並縮短製造流程。


機械構造與外觀造型,都需要大量的模型製作。設計師不斷修改模型,不只使產品在功能上與視覺上符合需求甚至超越期待。更從修改的過程中,為製造與量產安排。我們為發明家、學術單位、學生專題和各領域的產業,提供發明專利的設計諮詢、產品開發改良、模型製作與量產規劃,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實體。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嘉義 台南 高雄 學生專題 模型製作 客製化 產品開發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兩輪車上的亞洲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人們不把機車當作買不起汽車的替代品,而是認為機車在短距交通上比汽車更方便。

隨著戰爭、帝國主義和全球化席捲全球,腳踏車穿越海洋和大陸。來自日本的兩輪車被台灣當地文化吸收並消化,並發展了自己的個性。結構和應用的排列組合五花八門的出現,以滿足當地人的需求。在開發中國家,腳踏車不像已開發國家用於賽車、長途旅行和越野活動。比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保的休閒活動,腳踏車更是貨物和乘客的運輸工具。這些腳踏車設計製造得堅固耐用,被台灣人稱為「鐵馬」,因為它們可以裝載重物並長距離行駛。

當時便加入了馬達應用,但直到5060年代,這些重型兩輪車才受到歡迎。隨著國內經濟成長和消費力提高,摩托車的需求量也跟著增加。而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就業市場,女性上班族需要比腳踏車或公車更合適的車輛。為女性設計的更輕的機車加速機車的銷售。到了80年代,機車已成為台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至今依舊稱霸大街小巷。

文化與經濟地理因素

在東南亞可以觀察到類似的從腳踏車到摩托車的過渡。越南、中國和印度等國擁有摩托車的比例遠高於汽車。人們對機車與腳踏車的依賴表現在生活中的大小事,對腳踏車的特性做出最有效的利用。靈活的移動性和實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摩托車和腳踏車易於維護且易於停放。然而,在交通紛亂的都會區騎車,可能不是好主意。行人擁有自己的專用道,而騎士則在高峰時段的混亂交通中掙扎求生。但人們正是為此駕駛這種小巧靈活的機車:在堵塞交通的汽車之間殺出一條路。

距離、天氣、收入、家庭組成、基礎設施、土地使用規劃等是影響選擇交通方式的原因。腳踏車和摩托車起源的地區,兩輪車文化已深植在生活中、地理和氣候適合騎行,且交通建設對腳踏車和機車騎士友善便利。而在國土遼闊的地區,由於人們從商業中心區搬出,並居住在郊區,因此上班族的通勤距離相對較長。加上氣候嚴峻、地形崎嶇的地區,機車與腳踏車的普及也容易受阻。

因此,腳踏車現在多用於市區觀光、職業運動和個人興趣。腳踏車和它的表親們,如帶有多個座椅的四輪車,協力車和人力車,主要用於旅遊和娛樂,不是日常交通。而越野車、重型機車和美式機車等則成為機車愛好族群的文化。

問題
機、汽車市場的變動與各國能源發展、經濟、建設等息息相關。都市規劃、人口問題和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機動化的車輛消耗燃料造成空氣與噪音汙染。其中牽涉各項法規、發展政策與經濟結構的問題。方便的摩托車不是人口稠密與大眾運輸失能的解決方案。

隨著環保意識興起,台灣因應新排放法規與響應減碳而推出電動車與電動機車。看似降低汙染,但對依賴摩托車的國家而言,腳踏車回歸的困難、電動車價格與充電維修問題,以及最重要的能源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河內當局也誓言將在2030年禁止機車上路並以大眾運輸解決交通問題,然而,如何疏導約五百萬輛機車使用人口,越南這個機車使用比例最高的國家,政府面臨的不光是政策執行上的困難,更是對機車文化的挑戰。


參考資料:

Transforming a motorcycle city: the long wait for Hanoi's metro

The Top 5 Cycling & Motorcycl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   打樣 腳踏車 摩托車 電動車 機車


#product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sig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duct positioning #innovation #invention #creative #pat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dea #instrumentation #specialized #houseware #bicycle #motorcycle #traffic #electric scooter #electric bike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淑女、長褲、腳踏車




一輛腳踏車沿著街道滑行,穿過維多利亞在位時倫敦的煙與霧。風、行人的視線和自由的狂喜拂上單車騎士的臉。那是名紳士、工廠工人、報童,甚至是穿著燈籠褲的淑女!

腳踏車原是中產階級或上層階級的娛樂,接著成為郵差或巡邏警察的交通工具。沒有踏板的腳蹬二輪車,木製輪胎、不舒服的boneshaker,前輪大得可笑的高腳型腳踏車,到較接近現代腳踏車的「安全腳踏車」,這項靠人力的交通工具,從車輪的數量、尺寸,發展到踏板、傳動鏈、輪胎和車體材料應用。鏈條、齒輪、皮帶和兩個輪子,腳踏車成為工人階級逃離城市和女性逃離娃娃屋的出口。由於無法負擔摩托車或馬匹,腳踏車給他們比步行更遠的活動距離。健身、休閒和獨立,騎腳踏車是一種移動方式、一種運動也是一種解放的象徵。

騎腳踏車被認為對女性的道德和健康有害。(醫生警告過「腳踏車臉」的危險。不要笑,這很嚴重的。)一個膽子夠大的女人得賭上自己的社會名聲才能騎車。 然而,這些並沒有阻止女人騎上腳踏車。此外,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時裝很難騎車。把腿蓋好,褲子是男人穿的。腳踏車熱潮與合理衣著運動改革女性服飾,提倡擺脫令人窒息的胸衣、厚重的裙子和高跟鞋的束縛。身體的自由帶來行動的自由。個人經由靈活移動的能力在身體上和社會上獲得自主。

他們說「腳踏車不適合淑女」,而現在他們設計了「淑女車」。不走運動風、低橫桿、龍頭較窄、籃子和「少女」色等,腳踏車設計在體型上和社會上符合女性。拿日本的母子車來說。Mamachari,日文字面上意思是「媽媽腳踏車」,一款專為家庭主婦設計的腳踏車:買菜用的籃子和用來載孩子、有安全帶的後座。(有兩個孩子的媽可以加個前座。)諷刺的是,腳踏車當年解放了女性,如今卻成了家務責任的束縛。腳踏車的設計「設計」了女性的角色。

騎自行車的女孩在現代已經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儘管如此,交通工具設計在女性市場仍被性別化。且不論是由女性設計,還是為女性設計的產品,與男性相比之下仍較稀少。2018年中起,沙烏地阿拉伯取消了女性騎腳踏車和駕駛汽車的禁令,市場將會增長。這是否會引發另一場服裝改革,讓她們能夠穩固的掌握,並駕馭未來?


#工業設計 #產品設計 #台灣設計 #台南設計 #台北設計 #發明專利 #日用品設計 #家電設計 #創新創意 #公司 #顧問 #開發 #量產規劃 #製程安排 #機構外觀設計 #檢測儀器 #光學 #學生專題 #模型製作 #腳踏車 #女性主義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3D列印技術的運用



3D列印這個詞被使用之前,這個想像和概念早已被預言雖說在科幻小說中就是了。這種似乎只會出現在想像中的世界,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已經成為現實。1981年的人們肯定興奮的不行。(是的,它是在近40年前問世的。比你想得要早,對吧?)然而,直到21世紀,3D列印技術的應用和相關產品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最初,增量製造用於製作開發設計的原型模型,然後輔助製造的塑模。完成傳統製造加工幾乎不可能做到的複雜幾何結構是其優勢。比起取代傳統的製造方法,3D列印更適合滿足客製化市場的需求。

材料是所有產業的終極問題。從古老的石材、陶瓷、木材、水泥、金屬到近代的塑膠和化合物,我們通過化學、物理、電磁和我們所知的所有科學來提取與融合。3D列印技術本身並沒有帶來驚人的材料,而是推了科學家一把,尋找新材料以充分利用這項技術。用合金、木線材、混凝土、生物相容性纖維或活組織印的航太儀器、永續家具、建築甚至血管,皆是從這項技術衍生出的、望不到盡頭的道路。

好吧,我知道你們受夠塑膠和金屬了。我們來談談蛋糕。3D打印的甜點是材料的另一種應用。相信我,千層酥可能是比雪紡蛋糕更好的選擇。麵糊在逐層擠壓烘烤下,雪紡蛋糕輕盈蓬鬆的口感會變得扁塌而酥脆。這項應用暴露了3D列印的所有弱點,如層紋、耐用性、支撐材和特殊材料的硬化問題。在在顯示出3D列印先天上的困境與需要克服的難關。

時間,或說運氣,對於所有新科技在軟體和硬體的成熟至關重要。3D列印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需要時間成長。不同領域的研發人員、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正投入探索其潛力和可能性,並致力於尋找新的應用,整合更多的材料。




https://www.odiist.com/single-post/2018/10/19/Application-of-3D-Printing-Technologies

#工業設計 #產品設計 #台灣設計 #台南設計 #台北設計 #發明專利 #日用品設計 #家電設計 #創新創意 #公司 #顧問 #開發 #量產規劃 #製程安排 #機構外觀設計 #檢測儀器 #光學 #增量製造 #3D列印 #學生專題模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