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改造人、後人類和智慧輔助科技-上






























一次,我在台北等捷運,我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走過去。她的頭髮很漂亮,我忍不住再看一眼。我就是這麼注意到她左腿的。光裸在外的腿與它右邊的夥伴完全不同。是一種我認不得的黑色、泛著金屬光澤的材料。

真希望我沒有盯著它看,但是天啊我就是在盯著它看。那自然流暢的動作讓我感到驚訝,因為,如果我沒回頭看她的頭髮,我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瞧,是她的頭髮吸引了我的目光,而不是她的人造腿。)而我發現人們確實根本沒有「看到」。然後,我想到了那個聽損女孩,因為植入人工電子耳,被欺負她的人叫科學怪人。


在捷運上,我回憶起戴隱形眼鏡也被歸類為一種改造人的理論。我的教授,七十多歲的老紳士,戴著心臟節律器和一副眼鏡,支持這個論點。(他自認是一種舊型的改造人,並且確信我們這些年輕小伙子能活得夠久,成為更先進的改造人。)


醫療輔助設備專為殘疾人士設計,幫助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然而,我們將使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堅固的材料,打造功能優於「正常人」的手臂和腿。我們盡可能把義肢做得逼真,好躲避異樣的眼光。這些輔助工具總因其笨拙和人造感而備受注目。無論是外觀還是功能,它都不會像你的身體長出來的那樣自然。由於優先考慮的是改善功能、便利性和舒適性,設計師會把外觀擺到最後。(再者,客製醫療輔具可不便宜,實在沒有多餘的經費。)


然而,一些設計師反其道而行,把輔具設計的像機器而非生物體。托科幻創作的福,生化人和人形機器人成為一個很酷的吸引力。眼鏡用來矯正視力和保護眼睛。但更多時候,這是一種時尚。即使視力正常的人也會配戴。那麼,人工電子耳是否也有可能成為時髦的配件?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開發 流程 台南 台灣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工藝與藝術



我們說工藝和設計是種應用藝術。我們談到了藝術和設計的模糊界定。設計師這個稱呼更加難以界定,我們開始使用與定義是相對近代的事。由於設計一詞涵蓋的範圍如此廣泛,「設計師」一詞可以包含很多領域。而工匠則是一個更具歷史意義的概念。問題來了。什麼是工藝? 它與藝術有什麼不同?

功能性與觀賞性

討論依舊圍繞在作品的功能與創作者。過去的藝術為神與王公貴族而做。繪畫和雕塑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以藝術的不朽與永恆價值,紀錄已經消逝的偉大存在。無關乎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抒發與創意表現,在這裡,藝術只是形式,作為彰顯和裝飾。

當時,這些雕像和肖像的製作者不被視為藝術家,而是工匠。他們掌握了我們今天視為藝術創作的技巧,但他們的勞動比起創作,又少了創作者本身的創意。人們欣賞的是他們的雕塑或繪畫技術,而不是他們的藝術才華。又或者說,人們並不期待創作者表現如何獨特的技法,只求賞心悅目、維妙維肖。
 
創作還是製造

在機械與工業時代前,從事製造的職業人員稱為工匠。這些工匠由工坊主人或工會管理。這時還尚未有所謂藝術家這樣明確的角色界定。製作大量複製、功能取向產品的工匠,也需要專業的工法與技巧,但其中「藝」的成份不高。就像鞣皮與裁縫、紡紗與刺繡,雖說都不算是藝術,但工匠所需的技術與對美感的需求也在工匠間產生分野。創造性需求較高的技藝,與藝術的距離又更進一步。

無論是功能性還是觀賞性,儘管雙方的技術不應有高低優劣之分,其價值也仍受藝術性的影響。然而,創意不受技術與藝術高低侷限。雕刻師的創意從線條與圖樣中琢磨,而鐵匠的創意從材料與工法中鍛造。


工業設計 產品 設計 發明 專利 家電 廚具 創意 製程 模型 工法 客製化 商品 檢測 儀器 醫療 光學 專題 3D列印 新產品 開發 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