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全球化,就是你家巷口的煎虱目魚肚能在全世界各家超市買到冷凍包。結果,你在英國時心血來潮買了一個來吃,卻發現魚肚被剃乾淨抹上了羅勒奶油。

實際的例子,其實是珍珠奶茶。一樣是珍珠一樣是奶茶,但到了國外,奶茶和珍珠不只變了味,還變了色。同樣的還有被改造的千奇百怪,在日本人眼裡根本是邪魔歪道的壽司料理。但,比起被完全排斥,這些改變是必要的。
成功在地化,甚至發展出當地獨特性,產生吸引的效應。這種涵化演變出新文化的情況,也影響雙方的原文化。產生普同性的同時,也產生另一種多樣性。與親族相似,卻又不相同。也許,在地全球化並不是真正的讓全世界都吸收某個特殊文化,而是告訴世界該文化的存在。

「異」的吸引力
全球化是行銷手段,真正的目的是產生拉力。
你去到葡萄牙會想吃葡式蛋塔,而不是排隊買鳳梨酥吧?地域的局限產生的吸引力,在於取得不易的稀有感,以及追求「道地」的心理因素。意思就是,即使速食店就有在賣蛋塔,你還是會想去葡萄牙吃「正統的」。
越在地,越國際。與其努力伸長手,把東西捧到對方面前,倒不如吸引對方主動前來。
有品味的、呈現出質感的、經過設計、富有美感的差異。如何以現代的方式展現有歷史的文化?如何展現不屬於該地原始文化的產品?如何利用文化產生異質的吸引力?
而設計本身,便是產生這樣的吸引力。因此,以文化為出發點設計,是全球化競爭中的要素。產品呈現的氛圍,都必須在展現自身個性的同時,和諧的融入所處的環境。其程度的拿捏、表現手法、感受的操控,是產品設計的成敗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