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津大學,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
某科大老師:我的熱誠快被這種學生澆熄了,而且當太多學生,會被學校約談。
有幸,筆者受邀到某科大設計系分享模型製作的心得。對象是大四學生,將要面臨是畢業製作與就業作品集。
時間關系,學校借調了一堂業師的課。當我進入教室時,講師還在結尾,看到學生們多事不關己的樣子。
數分鐘休息後,講座開始,學生仍趴的趴,滑手的機滑手機,聊天的聊天。從介紹人的引言到我開始放ppt,數小群的歡樂聲依舊。數張圖片說明,漸入主題,學生的心卻還留在小群體的討論裡,哄哄作響。當然這時滑手機的還在滑,趴著的也還沒有醒
(最後排一直都有學校老師)。
我抑住了會翻桌的惱怒,也確定這群學生,應該沒有專業的需求。接著我帶點不悅,曉以大義,告訴他們:你們在做什麼?出了學校後的環境是什麼?。引申說法就是:…沒救了!訓完,也就下課了,關於專業也白準備了。
以上情形,讓我回想20多年前同學分享的真實故事:有一位女學生,住台灣的東北角,從小資優,通勤至台北最好的高中就學,大學上了師大英文。畢業後在分發的國中被派任到後段班當導師。這新老師回到師大做經驗分享,哭訴了一段在他原有世界裡無法想像的震撼教育。為什麼我上課,會有學生睡覺,為什麼他們都在玩不聽課…。
上述故事,我當時覺得這老師涉世未深,20年前國中分班制的後段班本來就是如此。但,筆者所見的卻是在大學。在大學浮濫時代,非排名前段的大學。想想,這堂課如果是洪蘭(註1.)來上,她應該中風了。
我想這現象不會只出現在這所學校。但,在8分(註2.)可以讀大學,難道只是為了大學而大學?普遍大學生素質下降的時代,也沒有補救的措施嗎?
註1.: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220909
註2.:http://www.nownews.com/n/2008/08/08/970603